返回

为了减肥不吃主食?食品添加剂都很可恶?方便面没营养,不好消化?相信不少人都有这样的想法,究竟对不对呢?

中国记协28日下午召集专家学者、中央及北京市新闻单位一起,举行了一场食品安全与媒体责任研讨会。来自中国营养学会、农业部和高校的专家,围绕“吃”这件人生大事开展了充分讨论。

【不建议为了减肥长期不吃主食】

中国人怎么吃更营养更健康?

中国营养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翟凤英在研讨会上详细解读了今年5月份发布的新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针对中国人的身体状况和饮食习惯,这份指南提出了六条建议:食物多样,谷类为主;吃动平衡,健康体重;多吃蔬果、奶类、大豆; 适量吃鱼、禽、蛋、瘦肉; 少盐少油,控糖限酒; 杜绝浪费,兴新食尚。

(图片来自中国营养学会)

这张宝塔图就是一个成年人一天应该摄入的食物参考。翟凤英介绍,中国人在奶及奶制品的摄入方面明显偏低,城市人群平均摄入只有40-60毫升,农村人群摄入量更低。由于烹调习惯,我们在油盐上的摄入量却又很容易偏高,这将容易引起高血压等慢性病。她建议公众要增加奶、豆制品摄入,适量控油控盐。

现在有的人为了减肥,干脆省掉晚餐或者省掉了主食,这样可以不?

翟凤英建议大家三餐进食尽量按时按点。对于一些确实体重超重过多,在一段时间内选择不吃主食或者控制能量高的食物摄入,是可以的,但也应该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长期这么做对身体也是不好的。

【食品添加剂,无须谈之色变】

“一包方便面含有20多种食品添加剂并不算多。”首都医科大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教授余焕玲说。

针对消费者谈“添加剂”色变的情况,她介绍,每种添加剂被批准为食品添加剂时,需要经过一系列严格的安全评价。在使用中,国家对食品添加剂的适用范围及用量都有明确规定,只要企业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正确使用食品添加剂,就是安全的。

正是有了食品添加剂,我们才能吃到远方来的水果,吃到糖果、蛋糕等美味食品。

此前引起广泛关注的“苏丹红”“三聚氰胺”等对消费者健康造成损害的非法添加物,都不属于食品添加剂的范围。“正是这些造假的添加剂,坏了食品添加剂的名声。”余焕玲表示,对于普通食物来说,生产者使用食品添加剂是为了起到改善食品品质、保鲜等作用,但生产者也应该注意不滥用食品添加剂。

【方便面最大的问题是盐】

以方便面为代表的方便食品,因为契合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而成为一些加班族常备的食品,坐火车、出去玩更是少不了方便面的身影。

然而,“方便面是垃圾食品、没营养”“方便面含防腐剂,吃多小心变木乃伊”“方便面32小时都不能消化”……每过一段时间,就有一些方便面的谣言广泛传播,方便面已然成为“背锅侠”。

专家表示,方便面其实就是面制品,含有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等营养成分,其最大的问题在于粉包中盐偏多,建议消费者在食用时适量控制调味。如果有条件的话,在食用时加入蔬菜、鸡蛋等,方便面也可以变身营养非常均衡的食品。

同时,专家还为快餐、方便食品等“垃圾食品”正名。垃圾食品也要分对象,对于城市里营养充分的小孩子来说,一顿高热量、高脂肪的汉堡快餐确实是垃圾食品,但对于山里营养摄入不足的孩子来说,这却是在补充营养。

【食品谣言千千万,千万别轻信】

以爸妈的朋友圈为代表,社交媒体为食品安全谣言传播打开了大门。

(这个是小编的姑姑朋友圈截图,我也是无语……)

据中国食品辟谣联盟发布的新一期食品谣言,三大谣言分别是“猪肉钩虫煮不烂、炸不熟、杀不死”“纯净水呈弱酸性,饮用后会形成酸性体质,降低免疫力”“鱼腥草因含有马兜铃内酰胺而可能诱导肾病、肾癌”。

这三大谣言已经被专家个个击碎。可让人无奈的是,谣言总比辟谣飞得快、传得广。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蔡浏阳博士分析,公众的“羊群效应”即从众心理、迷信权威、不能分辨相关与因果的区别等心理因素,成为传谣的推动力。

与会专家呼吁,公众要提高科学素养,提高识别谣言的能力。作为信息传播者,新闻媒体要传播科学的食品和营养膳食知识,抵制不实传言,不做食品谣言的推动者。(记者高敬)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