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下面训练方案来自西安体育学院的武术系散打专业教案

下面是西体的成绩:

第十届全国运动会武术比赛散打预赛于2005年5月15日已结束。我院散打队9名参赛队员在教练赵学军的带领下,发扬顽强拼搏的精神,赛出了风格,发挥了水平,共有8人打入决赛,获得了3枚金牌;1枚银牌;2个第五和1个第七名的优异成绩。其中秦力子获女子52 kg级冠军;那顺格日勒、宝力高分别获男子87.5kg和77.5kg级冠军;巴特尔获男子77.5kg级亚军;赵紫龙、青格乐获第五名;巴达楞贵获第七名;李原进入决赛。

注:秦力子、宝力高、赵紫龙、青格乐、巴达楞贵现为我系2002级学生。

正文:

力量是指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散打是以击中、摔倒对方得分的多少来判定胜负,击中、摔倒对方均需要力量,具体表现在上肢拳法的打击力量、下肢腿法的打击力量、摔法的力量、承受击打的抗击力量等四个方面。

散打需要各种力量素质有较高的综合水平,而不是单一地发展某种力量素质。

(一)最大力量训练

1 、通过提高中枢神经系统支配肌肉工作的能力来发展最大力量功能: 能够有效地提高最大力量却不增加肌肉体积。散打比赛按运动员的体重分级进行,增大力量而不增加体重尤为重要,

训练方法:

① 肌肉功张弛适度的训练。

运动员在发出动作之后回收的过程中,或者动作与动作之间的间歇期,使肌肉尽量保持合理的放松,有利于肌肉迅速补充能力物质,有利于神经调节机制得到缓冲,有利于减缓对抗肌、协同机的负面影响,从而使动作能够发出最大力量。

② 肌肉做功刺激强度的训练。

在训练过程中,要求运动员用最快的速度和最大的力量完成每一个动作,保证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保证参与工作肌肉的刺激强度,从而提高训练质量,保证运动员最大力量的增长。

③ 肌肉做功方式的训练。

完成每个动作要充分调动大肌肉群做功,否则,不利于充分调动全身能调动的主动肌、协同肌参与收缩做功。

例如:

踹腿,大腿要尽量屈膝回收并推动小腿向前,而不是小腿带动大腿向前;

冲拳,不能只让上肢肌群做功,必须利用腿部和腰部的力量。

④ 肌肉做功增长距离的训练。

力量大小与肌肉做功的距离有关。在不产生动作预兆的前提下,应尽量增长击打距离。增长距离主要靠步法的调整和身体姿势的调整。

⑤ 动作击打力点准确的训练。

在平时训练中,要保证击打的部位与动作力量最高值的力点恰到好处,以充分发挥击打力量。

⑥ 以气催力增大力量的训练。

使呼气与击打动作协调一致,以增大击打力量。

2 、通过增加肌肉横断面积来提高最大力量

( 1 )最大力量训练的要素

肌肉工作的方式: 散打运动员发展最大力量,应以克制性和退让性的动力性工作方式为主,辅之静力性工作方式。静力性练习是发展最大力量的有效手段之一,但在高水平运动员训练时,静力性练习量宜控制在最大力量练习总量的 10% 以下。

阻力的大小: 克服阻力的大小是最大力量训练的重要要素之一。

克制性力量练习可在最大力量能力的 50~100% 范围内变化;

退让性力量训练可在 70%~80% 至 120%~130% 范围内变动;

改善肌肉协调应采用极限负荷和次极限负荷;肌间协调的改善应选择极限重量的 50%~60% 。选择增大肌肉体积来发展最大力量时,采用的练习强度约为极限体重的 75~90% 。这种负荷重量可以使每组力量练习的肌肉工作强度与每组重复次数达到最佳组合。对于高水平运动员,静力性力量练习的重要只有达到极限重量的 70% 以上才会产生较好的训练效果,达到极限重量的 90%~100% 才能获得最佳训练效果。

练习动作的速度: 无论采用哪种方法发展最大力量,都必须保持较慢的动作速度。

原因: ① 动作速度过快会使练习效果向发展速度力量的方向转移。

② 在进行向心力量练习时,如果动作速度太快,力量的最大发挥或接近最大的发挥只

能出现在动作的开始阶段,而肌肉工作的其他阶段因器械的惯性作用却不能获得应有的负荷。

采用改善神经调节机制途径发展最大力量,中等动作速度的练习效果最佳,每个动作的速度为 1.5~2.5 秒钟。

为了防止应慢速的最大力量练习而导致快肌快速收缩能力的降低,要把慢速的最大力量

练习与速度练习结合起来。

完成每组练习的时间:

改善肌肉协调的最大力量练习,通常每组练习的重复次数为 2~6 次,完成一组练习的约需 3~15 秒钟;

改善肌间协调的最大力量练习,每组重复次数可达 15~20 次,每组所需时间约为23~50 秒钟;

若以增大肌肉体积提高最大力量时,则每组练习的重复次数为 6~12 次的效果最好,一组练习需 18~60 秒钟。

组间休息的时间:

必须保证运动员无氧非乳酸能源和机体工作能力的基本恢复。发展最大力量的组间间歇的时间较长,一般为 2~6 分钟。

练习的组数:

改进肌内协调和肌间协调的最大力量练习,其重复的练习组数为 2~6 组;

增大肌肉体积的最大力量练习,其练习的组数为 3~10 组。

( 2 )发展最大力量的常用方法

1 )重复法: 特点是负荷大小随肌肉力量的增大而逐渐增加。

负荷特点: 负荷强度为 75%~95% ,每组重复次数为 3~6 次,组数为 6~8 组,每组间歇时间为 3 分钟。

运用: 此法适用于训练的各个时期和阶段,有利于改进用力的协调性,能迅速而有效地提高肌肉力量。

2 )强度法: 特点是采用最大负荷安排。练习时逐渐达到用力极限,然后继续用中上强度的负荷量,直到机体对刺激产生劣性反映为止。

负荷特点: 负荷强度为 85%~100% ,每组重复次数为 1~3 次,组数为 6~10 组,每

组间歇的时间为 3 分钟。

运用: 此法特别适合高水平散打运动员运用,它有利于最大力量和相对力量的提高,却不增大肌肉的体积,不增加体重。但采用这种方法需要较好的体力和心理准备,还需有丰富的营养和良好的恢复手段作保证。

3 )阶梯式训练法: 特点是突出极限强度,几乎每周、每天和每个练习都要求接近、

达到甚至超过本人当天最高水平。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当运动员能够在原最大力量能力的重量上成功完成两次时,就可以增加新的重量。每级阶梯的训练时间为 2 周。如果运动员不能承受新的负荷,则退回到原来的阶梯训练 2~3 天后,再继续增量。

负荷特征:

以 90% 强度练习 3 组,每组重复 2 次,每组间歇 3 分钟;

以 97`5% 强度练习 2 组,没组重复 2 次,间歇 3 分钟;

以 100% 强度练习 2 组,每组重复 1 次,间歇 3 分钟;

以 100% 以上强度练习 1~2 组,每组次数 1 次,间歇 3 分钟。

4 )极限法: 特点是进行极限数量的动作重复,直到实在练习不动为止。

负荷特征: 负荷强度为 50%~75% ,每组重复 10~12 次,组数为 3~5 组,每间歇3~5 分钟。

功能: 此方法对机体施加了全面、深刻的结构性(肌纤维增粗)和机能性(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是一种能得到肌肉内协调和肌纤维体积双重训练效应方法。

5 )静力法: 特点是用较大重量的负荷并以递增重量的方式进行练习。

负荷特征: 负荷强度为 90% 以上,每组持续 3~6 秒钟,组数为 4 组,每组间歇 3~4分钟。

(二)速度力量训练

1 、速度力量训练的原理

决定速度力量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是肌内协调、肌间协调和运动单位的快速收缩能力。

散打中的摔法,要求在克服较大阻力的情况下表现出高度发展的速度力量。此时,肌肉的体积具有较大的作用。

运动员在比赛中使用拳法和腿法,需要多次发挥出速度力量。此时,起主要作用的不是肌肉体积而是肌内和肌间协调以及肌纤维的快速收缩能力。

2 、速度力量训练的要素

肌肉工作的方式: 发展速度力量主要采用动力性的工作方式,包括克制性的、退让性

的等动和超长的工作方式。

阻力的大小:

对于提高摔法运用的速度力量,则可用最大力量能力的 30%~50% ;重点发展爆发力时,阻力的量要大一些;提高起动力量时,阻力则要小些。

练习动作的速度:

训练的主要目的提高爆发力,可采用次极限速度;

训练目的是提高出拳、出腿的速度力量,可采用等动练习法,则力求在 15/ 秒以上的角度条件下完成动作。

完成单个练习的时间: 每个练习的持续时间应该保证在不降低动作速度和不出现疲劳状态的情况下完成动作,通常每组练习的重复次数可在一次到五六次之间波动。每组练习中工作的持续时间大约在 3~4 秒钟至 10~15 秒钟之间。具体持续时间的长短取决于练习的性质、阻力的大小、训练的水平和练习的结构等等。

组间间歇: 组间休息必须保证机体工作能力的恢复和非乳酸能氧债的清除。

短时性练习( 10 秒左右),间歇时间为 30~40 秒;时间较长的练习( 1~3 分钟),间歇时间为 2~3 分钟。如果间歇上较短,可采取积极性休息,也可辅以自我按摩。

练习的组数: 练习的组数应根据练习的性质和强度的大小来确定。一次课练习的组数应在 2~6 组范围内,当负荷强度为 30%~50% 时,练习的组数为 5 组为宜。

3 、发展速度力量的训练方法

采用极限重量的 60%~80% 以极限速度进行练习,每组次数 3~5 ,完成 3~4 组,间歇 4~5 分钟。

采用极限重量的 30%~50% ,以极限速度重复 7 次,完成 5 组,间歇 3~5 分钟。

各种快速跳跃,每组 10~15 次,完成 3~5 组,间歇 5 分钟。

(三)力量耐力训练

1 、力量耐力训练方法的原理

力量耐力是指在规定时间内反复完成比赛动作所要求的高水平的肌肉收缩能力。

例如: ① 多次重复的拳、腿练习,应力求表现高水平的起动力量和爆发力;

② 多次重复的摔假人或摔法练习,应发挥最大力量和爆发力。

2 、力量耐力训练的方法学要素

1 )负荷强度:

提高拳法和腿法的力量耐力练习,阻力略超出比赛活动阻力的 5~10% ;

提高摔法的力量耐力练习中,可超出比赛活动阻力的 10~30% 。发展最大力量耐力,可采用 60~80% 的重量;

发展速度力量耐力,可采用 40~60% 的重量;发展静力性力量耐力,可采用70~100% 的重量。

2 )练习的持续时间:

提高出拳、出腿力量耐力的练习时间为 30~60 秒;

摔法的练习时间为 30 秒 ~2 分钟。

3 )练习的间歇时间:

发展出拳、出腿的力量耐力练习,若持续时间为 30~60 秒,间歇时间为短于练习时间

5~10 秒;

若练习时间较长,间歇时间也相应延长。

4 )练习的速率: 动作速率应尽可能与比赛活动的速效一致。

5 )练习重复次数与组数:

发展最大力量耐力的重复总次数可达 60~100 次,练习 3~5 组;

发展速度力量耐力的重复总次数可达 100~200 次,练习 3~6 组。

3 、发展力量耐力的训练方法

1 )循环力量训练法: 运用各种力量训练方法学的参数,选择若干练习手段,组成各练习站并以循环方式进行练习。

散打力量耐力的循环练习通常采用 4~8 个练习,每组循环重复 3~4 次,总持续时间20~30 分钟。

采用 40%~60% 负荷强度,每组完成 10~20 次,进行 3~5 组,组间间歇 3~90 秒钟。

采用 25%~40% 的负荷强度,以快速的动作节奏完成练习,每组重复 30 次以上,完成 4~6 组,组间间歇 30~60 秒钟。

2 )重复训练法: 采用低强度负荷的专项手段,如持哑铃的拳法练习、轻负荷的腿法练习、步法练习和单支撑连续高抬腿等。

每组重复 20~40 次,间歇 60~90 秒钟,完成 3~5 组

每组重复 20~40 次,间歇 60~90 秒钟,完成 3~5 组

jss999.com精选阅读

散打综合力量训练和速度训练计划


一、力量训练

力量是指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

散打是以击中、摔倒对方得分的多少来判定胜负,击中、摔倒对方均需要力量,具体表现在上肢拳法的打击力量、下肢腿法的打击力量、摔法的力量、承受击打的抗击力量等四个方面。

散打需要各种力量素质有较高的综合水平,而不是单一地发展某种力量素质。

(一)最大力量训练

1 、通过提高中枢神经系统支配肌肉工作的能力来发展最大力量

功能: 能够有效地提高最大力量却不增加肌肉体积。散打比赛按运动员的体重分级进行,增大力量而不增加体重尤为重要,

训练方法:

① 肌肉功张弛适度的训练。

运动员在发出动作之后回收的过程中,或者动作与动作之间的间歇期,使肌肉尽量保持合理的放松,有利于肌肉迅速补充能力物质,有利于神经调节机制得到缓冲,有利于减缓对抗肌、协同机的负面影响,从而使动作能够发出最大力量。

② 肌肉做功刺激强度的训练。

在训练过程中,要求运动员用最快的速度和最大的力量完成每一个动作,保证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保证参与工作肌肉的刺激强度,从而提高训练质量,保证运动员最大力量的增长。

③ 肌肉做功方式的训练。

完成每个动作要充分调动大肌肉群做功,否则,不利于充分调动全身能调动的主动肌、协同肌参与收缩做功。

例如:

踹腿,大腿要尽量屈膝回收并推动小腿向前,而不是小腿带动大腿向前;

冲拳,不能只让上肢肌群做功,必须利用腿部和腰部的力量。

④ 肌肉做功增长距离的训练。

力量大小与肌肉做功的距离有关。在不产生动作预兆的前提下,应尽量增长击打距离。增长距离主要靠步法的调整和身体姿势的调整。

⑤ 动作击打力点准确的训练。

在平时训练中,要保证击打的部位与动作力量最高值的力点恰到好处,以充分发挥击打力量。

⑥ 以气催力增大力量的训练。

使呼气与击打动作协调一致,以增大击打力量。

2 、通过增加肌肉横断面积来提高最大力量

( 1 )最大力量训练的要素

肌肉工作的方式: 散打运动员发展最大力量,应以克制性和退让性的动力性工作方式为主,辅之静力性工作方式。静力性练习是发展最大力量的有效手段之一,但在高水平运动员训练时,静力性练习量宜控制在最大力量练习总量的 10% 以下。

阻力的大小: 克服阻力的大小是最大力量训练的重要要素之一。

克制性力量练习可在最大力量能力的 50~100% 范围内变化;

退让性力量训练可在 70%~80% 至 120%~130% 范围内变动;

改善肌肉协调应采用极限负荷和次极限负荷;

肌间协调的改善应选择极限重量的 50%~60% 。

选择增大肌肉体积来发展最大力量时,采用的练习强度约为极限体重的 75~90% 。这种负荷重量可以使每组力量练习的肌肉工作强度与每组重复次数达到最佳组合。

对于高水平运动员,静力性力量练习的重要只有达到极限重量的 70% 以上才会产生较好的训练效果,达到极限重量的 90%~100% 才能获得最佳训练效果。

练习动作的速度: 无论采用哪种方法发展最大力量,都必须保持较慢的动作速度。

原因: ① 动作速度过快会使练习效果向发展速度力量的方向转移。

② 在进行向心力量练习时,如果动作速度太快,力量的最大发挥或接近最大的发挥只能出现在动作的开始阶段,而肌肉工作的其他阶段因器械的惯性作用却不能获得应有的负荷。

采用改善神经调节机制途径发展最大力量,中等动作速度的练习效果最佳,每个动作的速度为 1.5~2.5 秒钟。

为了防止应慢速的最大力量练习而导致快肌快速收缩能力的降低,要把慢速的最大力量练习与速度练习结合起来。

完成每组练习的时间:

改善肌肉协调的最大力量练习,通常每组练习的重复次数为 2~6 次,完成一组练习的约需 3~15 秒钟;

改善肌间协调的最大力量练习,每组重复次数可达 15~20 次,每组所需时间约为 23~50 秒钟;

若以增大肌肉体积提高最大力量时,则每组练习的重复次数为 6~12 次的效果最好,一组练习需 18~60 秒钟。

组间休息的时间:

必须保证运动员无氧非乳酸能源和机体工作能力的基本恢复。发展最大力量的组间间歇的时间较长,一般为 2~6 分钟。

练习的组数:

改进肌内协调和肌间协调的最大力量练习,其重复的练习组数为 2~6 组;

增大肌肉体积的最大力量练习,其练习的组数为 3~10 组。

( 2 )发展最大力量的常用方法

1 )重复法: 特点是负荷大小随肌肉力量的增大而逐渐增加。

负荷特点: 负荷强度为 75%~95% ,每组重复次数为 3~6 次,组数为 6~8 组,每组间歇时间为 3 分钟。

运用: 此法适用于训练的各个时期和阶段,有利于改进用力的协调性,能迅速而有效地提高肌肉力量。

2 )强度法: 特点是采用最大负荷安排。练习时逐渐达到用力极限,然后继续用中上强度的负荷量,直到机体对刺激产生劣性反映为止。

负荷特点: 负荷强度为 85%~100% ,每组重复次数为 1~3 次,组数为 6~10 组,每组间歇的时间为 3 分钟。

运用: 此法特别适合高水平散打运动员运用,它有利于最大力量和相对力量的提高,却不增大肌肉的体积,不增加体重。但采用这种方法需要较好的体力和心理准备,还需有丰富的营养和良好的恢复手段作保证。

3 )阶梯式训练法: 特点是突出极限强度,几乎每周、每天和每个练习都要求接近、达到甚至超过本人当天最高水平。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当运动员能够在原最大力量能力的重量上成功完成两次时,就可以增加新的重量。每级阶梯的训练时间为 2 周。如果运动员不能承受新的负荷,则退回到原来的阶梯训练 2~3 天后,再继续增量。

负荷特征:

以 90% 强度练习 3 组,每组重复 2 次,每组间歇 3 分钟;

以 97`5% 强度练习 2 组,没组重复 2 次,间歇 3 分钟;

以 100% 强度练习 2 组,每组重复 1 次,间歇 3 分钟;

以 100% 以上强度练习 1~2 组,每组次数 1 次,间歇 3 分钟。

4 )极限法: 特点是进行极限数量的动作重复,直到实在练习不动为止。

负荷特征: 负荷强度为 50%~75% ,每组重复 10~12 次,组数为 3~5 组,每间歇 3~5 分钟。

功能: 此方法对机体施加了全面、深刻的结构性(肌纤维增粗)和机能性(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是一种能得到肌肉内协调和肌纤维体积双重训练效应方法。

5 )静力法: 特点是用较大重量的负荷并以递增重量的方式进行练习。

负荷特征: 负荷强度为 90% 以上,每组持续 3~6 秒钟,组数为 4 组,每组间歇 3~4

钟。

(二)速度力量训练

1 、速度力量训练的原理

决定速度力量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是肌内协调、肌间协调和运动单位的快速收缩能力。

散打中的摔法,要求在克服较大阻力的情况下表现出高度发展的速度力量。此时,肌肉的体积具有较大的作用。

运动员在比赛中使用拳法和腿法,需要多次发挥出速度力量。此时,起主要作用的不是肌肉体积而是肌内和肌间协调以及肌纤维的快速收缩能力。

2 、速度力量训练的要素

肌肉工作的方式: 发展速度力量主要采用动力性的工作方式,包括克制性的、退让性的等动和超长的工作方式。

阻力的大小:

对于提高摔法运用的速度力量,则可用最大力量能力的 30%~50% ;

重点发展爆发力时,阻力的量要大一些;

提高起动力量时,阻力则要小些。

练习动作的速度:

训练的主要目的提高爆发力,可采用次极限速度;

训练目的是提高出拳、出腿的速度力量,可采用等动练习法,则力求在 15/ 秒以上的角度条件下完成动作。

完成单个练习的时间: 每个练习的持续时间应该保证在不降低动作速度和不出现疲劳状态的情况下完成动作,通常每组练习的重复次数可在一次到五六次之间波动。每组练习中工作的持续时间大约在 3~4 秒钟至 10~15 秒钟之间。

具体持续时间的长短取决于练习的性质、阻力的大小、训练的水平和练习的结构等等。

组间间歇: 组间休息必须保证机体工作能力的恢复和非乳酸能氧债的清除。

短时性练习( 10 秒左右),间歇时间为 30~40 秒;

时间较长的练习( 1~3 分钟),间歇时间为 2~3 分钟。

如果间歇上较短,可采取积极性休息,也可辅以自我按摩。

练习的组数: 练习的组数应根据练习的性质和强度的大小来确定。一次课练习的组数应在 2~6 组范围内,当负荷强度为 30%~50% 时,练习的组数为 5 组为宜。

3 、发展速度力量的训练方法

采用极限重量的 60%~80% 以极限速度进行练习,每组次数 3~5 ,完成 3~4 组,间歇 4~5 分钟。

采用极限重量的 30%~50% ,以极限速度重复 7 次,完成 5 组,间歇 3~5 分钟。

各种快速跳跃,每组 10~15 次,完成 3~5 组,间歇 5 分钟。

力量耐力是指在规定时间内反复完成比赛动作所要求的高水平的肌肉收缩能力。

例如: ① 多次重复的拳、腿练习,应力求表现高水平的起动力量和爆发力;

② 多次重复的摔假人或摔法练习,应发挥最大力量和爆发力。

2 、力量耐力训练的方法学要素

1 )负荷强度:

提高拳法和腿法的力量耐力练习,阻力略超出比赛活动阻力的 5~10% ;

提高摔法的力量耐力练习中,可超出比赛活动阻力的 10~30% 。发展最大力量耐力,可采用 60~80% 的重量;

发展速度力量耐力,可采用 40~60% 的重量;发展静力性力量耐力,可采用 70~100% 的重量。

2 )练习的持续时间:

提高出拳、出腿力量耐力的练习时间为 30~60 秒;

摔法的练习时间为 30 秒 ~2 分钟。

3 )练习的间歇时间:

发展出拳、出腿的力量耐力练习,若持续时间为 30~60 秒,间歇时间为短于练习时间 5~10 秒;

若练习时间较长,间歇时间也相应延长。

4 )练习的速率: 动作速率应尽可能与比赛活动的速效一致。

5 )练习重复次数与组数:

发展最大力量耐力的重复总次数可达 60~100 次,练习 3~5 组;

发展速度力量耐力的重复总次数可达 100~200 次,练习 3~6 组。

3 、发展力量耐力的训练方法

1 )循环力量训练法: 运用各种力量训练方法学的参数,选择若干练习手段,组成各练习站并以循环方式进行练习。

散打力量耐力的循环练习通常采用 4~8 个练习,每组循环重复 3~4 次,总持续时间 20~30 分钟。

采用 40%~60% 负荷强度,每组完成 10~20 次,进行 3~5 组,组间间歇 3~90 秒钟。

采用 25%~40% 的负荷强度,以快速的动作节奏完成练习,每组重复 30 次以上,完成 4~6 组,组间间歇 30~60 秒钟。

2 )重复训练法: 采用低强度负荷的专项手段,如持哑铃的拳法练习、轻负荷的腿法练习、步法练习和单支撑连续高抬腿等。

每组重复 20~40 次,间歇 60~90 秒钟,完成 3~5 组。

二、速度训练

快打慢是散打运动的一项客观规律,因此,运动员的速度能力在散打比赛实战中起着至关最重要的作用。

跑步爱好者力量训练方法


以前很少有跑步爱好者把很多的精力花在锻炼肌肉上,但随着体育科学的发展,这已成为必不可少的部分。通过相关的跑步研究发现,如果没有强健的肌肉力量(上肢、腰腹部和下肢),就不可能跑得随心所欲,而且还容易引起身体伤害。

跑步爱好者如果想要自己跑得更快、更容易,就需要采用一些锻炼肌肉的方法来武装自己,而且还能避免跑步带来的伤害。在6月18日我们为您介绍了跑步的正确姿势、如何有效的保护自己以及肌肉锻炼的原则,下面我们将为您介绍怎样来选择肌肉锻炼方法。

虽然说跑步是下半身的运动,但手臂的动作也不是可有可无的,手臂的来回摆动能给你前进的动力。肩和手臂如果有力量了,就能增大向前的输出功率,提高跑步效率。可以做这几个练习:

●仰卧扩胸。平躺,膝关节弯曲30左右,双脚稍稍分开,双臂伸直,双手持哑铃或其他重物位于肩的正上方。两臂保持伸直,缓缓向外放下,当手离地面10厘米时停住,再举起恢复到垂直位置(如右图所示)。

这个练习可以提高肩前面和手臂前面的力量,刚开始练习时,应从自己能承受的重量开始,逐渐增加重量。建议10次/组,3-4组/天,每周3-5次。

●俯卧撑。俯身手掌撑地,略大于肩宽,保持头部、背部、臀部以及双腿在一条直线上,保持此姿势;肘部缓慢向身体外侧弯曲,肘部弯曲到最大限度时持续一秒钟,然后恢复原状(如右图所示)。

这个练习可以提高肩前面和手臂后面的力量,建议3-4组/天,每组大于10次为宜,每周3-5次。

●俯身上拉。手持哑铃或其他重物站立,两脚分开与肩同宽,脚尖向前,臀部后坐,躯干向前倾斜60左右(背部呈一条线),保持这个姿势;手自然下垂,然后夹肘并弯曲手臂将哑铃收至胸前,保持1秒,恢复原状(如右图所示)。

这个练习可以提高肩后面和手臂前面的力量,刚开始练习时,应从自己能承受的重量开始,逐渐增加重量。建议10次/组,3-4组/天,每周3-5次。

●俯身飞鸟。手持哑铃或其他重物站立,两脚分开与肩同宽,脚尖向前,屁股后坐,躯干向前倾斜60左右(背部呈一条线),保持这个姿势;手自然下垂,肘部略微弯曲,手臂向两侧伸展,伸展到最大限度时保持1秒,再恢复原来的位置(如右图所示)。这个练习可以提高肩后面和手臂后面的力量。建议10次/组,3-4组/天,每周3-5次。

有学者研究发现,跑步者的腰腹部肌肉就像一个发电站,如果它不够强健,跑步时的发动力就会不足,于是腰部、膝关节和脚后跟承受多余的负荷,那么这三个部位一直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久而久之就会出现伤病。因此,我们要重视腰腹肌锻炼,避免不必要的伤害。因此,锻炼好腰腹部肌肉,对防止腰、膝、脚伤病的出现很有作用。一起看看怎么做吧:

●屈腿仰卧起坐。平躺,自然放松,膝关节呈90左右弯曲;将手放于大腿的根部位置,缓慢抬上身,手掌触碰到膝关节时,保持3秒左右,然后恢复原状(如右图所示)。

这个练习可以提高上腹部的力量。建议每组练习大于10次为宜,3-4组/天,每周3-5次。

●仰卧伸腿。平躺,自然放松,腿往上抬,大腿与小腿、大腿与躯干保持90左右;然后缓慢将腿伸直,腿与地面保持10厘米左右,保持2~3秒,然后恢复原状(如右图所示)。

这个练习可以提高下腹部的力量。建议每组练习大于10次为宜,3-4组/天,每周3-5次。

●俯卧两头起。面朝下,趴在垫子上,双腿向后伸直,手超过头顶,自然放松;缓慢抬上身和手臂(手臂伸直),同时腿伸直往上抬,保持2~3秒,然后恢复原状(如右图所示)。

这个练习可以提高腰背部的力量。建议每组练习大于10次为宜,3-4组/天,每周3-5次。

●俯卧对侧起。面朝下,趴在垫子上,双腿向后伸直,手超过头顶,自然放松;缓慢抬右侧手臂,同时将左腿缓慢抬起,保持2~3秒,然后恢复原状再缓慢抬起左侧手臂和右腿,保持2~3秒,然后恢复原状。右臂左腿和左臂右腿交替进行(如下图所示)。

这个练习可以提高腰背部的力量。单侧建议每组练习大于10次为宜,3-4组/天,每周3-5次。

下肢作为跑步时的直接动力源,如果这个动力源不足,不但跑步时的速度会降低,而且还会影响身体姿态的控制,以及给身体带来不必要的伤病。因此,下肢的力量练习更加成为了跑步的关键。

●伸膝练习。该练习可增强大腿前面肌肉的力量,从而保护膝关节。坐在椅子上,左腿弯曲成90,脚平放在地上,右腿伸直,脚跟着地。然后抬高右侧小腿直到与地面平行,然后慢慢的放下(如右图所示)。然后换左腿练习。该练习可以增强大腿前面肌肉的力量。建议10次/组,3-4组/天,每周3-5次。

●靠墙静蹲练习。身体靠墙站立,两脚分开与肩同宽,脚尖向前,不要外八或内八;体重均匀分配在两条腿上,缓慢下蹲,到大腿小腿呈90角为止,保持这个角度,然后慢慢把脚向前移动,使膝盖和脚尖正好在一条直线上(如右图所示)。

这个练习可以提高大腿前面肌肉的耐力,刚开始练习时,1分钟/次,每天练习4-5次,每次练习时尽可能保持的时间比前一次长,直到您能保持5分钟/次。

●跪位伸髋。四点跪位,手和膝支撑,肩、大腿与躯干、大腿与小腿都保持90;将一侧下肢从起始姿势尽量往后抬起(大腿与小腿尽量保持90),抬到最大位置保持3秒左右,缓慢放下恢复原状(如下图所示)。

这个练习可以提高臀部和大腿后面的力量。每侧下肢建议10次/组,3-4组/天,每周3-5次。

●直立屈腿。站立于椅子旁边(或其他支撑物),用弹性带子的一头将左脚绑住,右脚踩住弹性的带子的另一头,身体直立;左侧小腿尽量向后勾起,双侧大腿平行,勾到最大限度时保持3秒,然后恢复到原状,重复动作。当一侧腿完成一定次数后,换另一侧腿完成动作(如右图所示)。这个练习可以提高大腿后面的力量。建议10次/组,3-4组/天,每周3-5次。

●单脚踮脚尖。站立于椅子旁边(或其他支撑物),右脚放于左腿的膝盖后面,然后最大限度的往上踮左脚脚尖,保持3秒,缓慢放下,当脚后跟快着地时再重复动作,重复一定的次数以后换另一侧重复动作(如右图所示)。这个练习可以提高小腿后面的力量。每侧下肢建议10次以上/组,3-4组/天,每周3-5次。

搏击格斗提高爆发力的训练方法


爆发力对许多体育项目都是很重要的,尤其是速度力量性的格斗项目。教练员及运动员在运动的训练中都非常重视对格斗专项技术动作爆发力的发展,无论运动员身材高大或是矮小,爆发力的优劣已成为其功夫水平高低的标?。可以说,当代格斗功夫的发展,与拳手对爆发力认识的不断深入及提高有着密切关?。

在本文?,主要从运动训练学,格斗项目的运动特点等角度入手,对格斗功夫的爆发力训练中的基本方法,训练方法的?用塬则和训练时应注意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格斗功夫爆发力训练的基本方法

众所周知,身体的某部位或运动器械之所以能获得一定的速度而运动,是肌肉收缩做功的结果。而格斗功夫的绝大多数的动作,都是在快速节奏或爆发性用力的情况下完成的。基于爆发力在格斗功夫中的重要性,国内外的一些格斗专家及各类功夫高手对格斗功夫的爆发力训练进行了长期,大量的研究,随之创造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爆发力训练方法。现在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在训练实践中如何正确地、有效地发展爆发力。

在爆发力的训练中,做一般和专门力量练习以发展局部肌群爆发力时,负重量可达到拳手所能举起最大重量的70%-80%;在接近专项技术的动作的练习时,负重量可达拳手所能承受最大重量的30%-50%。如:拳手进行手持哑铃?拳,脚绑沙袋踢腿、负重拧腰等。在专项格斗动作练习中,负重应接近于格斗实践条件,如:直拳击打靶位,侧踢击打沙袋等。拳手在练习时,要想提高自身的爆发力,无论选择何种负荷量的训练方法,都得保证这种练习的重复次数的选择要能促进力量的增长,同时还得又不能多到使练习的动作结构发生变化(即动作不能变形),应以保证完成标?的动作结构过程中,不降低工作能力和频率为?。一般重复次数在1-4次到5-10次之间重复3-6组。重复次数、合理的时间主要取决于负重的大小,运动员的训练水平,以及动作的结构特点。在一次训练课中,安排的练习量不宜大,爆发力的练习通常在20分?内。

(一)大负荷训练法:按照传统的力量训练理论,快速完成小负荷(最大负荷的75%以下)和中等负荷(最大负荷的75%-85%)的力量训练,是用于发展爆发力的常用方法,该方法有助于提高动作的爆发力。大负荷(85%-95%以上)训练导致动作速度缓慢,被强化的发展的是最大力量,而不是拳手的爆发力。由于许多教练及运动员等确信这一观点的正确性,因而导致(也算是误导)一些拳手在训练中放弃了大负荷力量训练。我们认为这是一种不正确的做法。

有关的实验结果表明,在发展爆发力方面,大负荷训练优于中、小负荷训练。这主要取决于中枢神经系统向运动单位发放?动的频率和强度。大负荷训练能使中枢神经系统发放的?动强度大、频率高,能最大限度激活运动单位尽可能达到有目的的和同步的活动。虽然大负荷训练使动作速度相应变慢,但能动员更多的运动单位,使肌肉产生的力量更大,因而训练效果明显优于中、小负荷。

在格斗功夫的实际训练中表明,大负荷慢速训练与快速训练对增长力量是一样有效。如我们在训练中,让拳手一条腿作慢速负重练习,而另一条腿作快速负重移动练习。每次训练课要每条腿以最大力量运动20秒,共练3次。其结果是,慢速训练的腿的力量,此快速训练的腿的力量提高快。

中、小负荷训练可以使肌肉产生快速收缩,能够发展爆发力。然而向中枢神经系统传入的刺激强度,可能还不足以诱发足够高的神经?动发放频率,完成全部运动单位的激活。这可能是用中、小负荷训练发展爆发力有限的塬因之一。

众多的格斗项目教练及运动员对大负荷和小负荷两种训练方法对肌肉收缩特徵方面的变代,进行了比较研究。A组?用最大力量的80%-90%十1千克的大负荷,每组完成1-4次:B组?用最大力量的30%的小负荷,完成5组,每组重复7次。8周训练后,两组运动员的力量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显着增长,而动作速度却只有用大负的A组运动员获得了明显的增长。这表明,为激活更多的运动单位参与活动,?用最大重量的30%的负荷量是不够的。

在发展爆发力的各因素中,最大力量起主导作用,最大力量的增长有助于爆发力的发展。如果一位拳手的相对力量没有提高,那么就应该在训练中安排最大力量的训练,不然此拳手专项爆发力的提高就会受阻。日常训练中,我们认为最大力量对于发展爆发力是极其重要的,实践中已证明了这一点,通常我们在训练中?用大重量的?铃练习,但对于初学者来说,不要盲目模仿。

(二)大幅度训练法:增加拳手练习动作的用力距离,在训练中可通过改进动作技术和发展其身体各部位关节的柔韧性来实现。但是一个好的力量训练计划必须要考虑到增加技术动作的加速距离,同时又要能提高技术动作的力量。凡是增加了动作幅度,又增加了动作幅度,又增加了肌肉力量的练习,其爆发力也会提高。

善肌肉柔韧性的关键是要在每个力量练习的动作中,都要把肌肉充分伸展,然后充分屈曲。爆发性动作要在肌肉处于充分伸展状态下开始,在完成动作幅度的最后阶段还要继续发展快速力量。因为在动作结束前,使动作的速度与力量持续不断地增加,是动作具备有爆发性用力的重要标?。即每次练习都要让技术动作做到完整和?确,在最后用力阶段承受最大阻力,这样肌肉可以得到更大的刺激。如果只用中等幅度的动作进行练习,那么既不会提高关节的柔韧性,也不会增加肌肉处于伸展状态时的爆发力。

在训练中,拳手应在放下举重负荷之前,将这种肌肉充分收缩的姿势坚持1秒。由于这种方式对训练的要求更高,因此大多数拳手由于肌肉不能充分收缩,不能坚持这1秒,而失去了承受发展力量的重要刺激机会。

我们认为,在进行负重训练时,要把超过最大动作幅度的练习包括在内。如果在同个类似的练习中进行选择,应该选择一个用力距离较大的那种练习。拳手在反覆作几次正确的动作主时,在肌肉处于充分收缩姿势时短暂地停留一下,使肌肉处于等长(静力性)收缩状态,肌肉的最大力量就可以得到充分增加。

(三)递增训练法:启用发展爆发力的训练手段,拳手应?用能使肌肉产生高强度快速收缩的练习手段。对于这些练习来说,动作的力量特徵和速度特徵的对此关?是极为典型的,即较大的力量表现在最短的时间内。在完成专项技术动作时,其爆发力发挥的特点是要在足够高的水平上,同时表现出力量性和速度性的运动可能性。这要求我们在训练中需要兼顾练习负荷与练习速度这两个因素的发展。

但是,在提高爆发力训练过程中,力量和速度这两个因素总在来说是难以和谐共存的,因为肌肉收缩用于对抗不同重量的负荷时,呈现出在最大用力情况下,负荷小则加速度大,而负荷增加,则加速度降低,直到运动完全终止(负荷超过人体的最大力量)。因此,过去那种既适合用

于发展力量又适用于发展速度传统方法,从某种程度上讲并不能够影响爆发力的提高。在实际的训练课程中,有许多拳手用这种传统方法而收效甚微。不知你是否也有这种感受?

运动实践证明,递增爆发力的速度和力量成份是发展爆发力的有效方法。然而,当?用大负荷训练时,最大力量和对抗这种负荷的肌肉收缩能力得到了提高,即有利于改善爆发力的力量成份,但肌肉的收缩速度却难以达到实际格斗对抗有限负荷所需的肌肉速度。当?用小负荷发展爆发力,有利于提高爆发力的速度成份,但力量成份又达不到实际格斗对抗中所需要做出的动作的肌肉收缩力量。因此,调节好力量与速度这两个因素的匹配关?,提高爆发力构成因素的综合整体效应,是发展爆发力的核心问题。爆发力具有专项技术特徵,不同的格斗动作都有其自身的爆发力用力特徵,设计和寻找出格斗爆发力训练中专项力量和专项速度的最优比例关?。

爆发力递增训练法的一般方法,就是?用渐增阻力法,保证负荷重量和动作速度稳固提高。不论?用何种负重训练时,每组练习所?用的负荷重量以能够用正确的动作举起6次的重量为?,随着一段时间的练习,随着拳手力量和速度的提高,此时应将负荷重量有所增加,因为用以前所使用的重量进行练习时,拳手已经能用正确的动作连续举起的次数超过6次。故需将负荷增加至只能完成6次的重量,如此反覆。这样,可使影响爆发力的力量和速度这两个因素得到交替、协调改善,有效地提高爆发力。要达到此目的,必须在训练计划中合理地安排好力量、速度和爆发力训练的强度、量、频率。

(四)超等长训练法:超等长练习指对肌肉进行快速动力性负荷牵拉从而产生爆发性肌肉收缩的练习。肌肉结构力学模型表明,肌肉在做离心收缩时,以弹性能的形式暂时贮存起的机械能在做向心收缩时释放出来,因而肌肉在离心收缩阶段被拉伸的长度与速度,决定了肌肉在离心收缩阶段被拉伸的长度与速度,决定了肌肉中弹性能的贮存和作用于肌梭的刺激强度,从而直接影响训练效果。从肌肉工作形式看,超等长训练的是肌肉,但从本质上看它训练的是神经系统。因此,肌肉拉伸和收缩的速度以及拉伸向收缩的速度以及拉伸向收缩转换的时间,这才是训练的焦点。

由前苏联生物力学家于1968年首先提出超等长训练概念。由于维氏着先是出的超等长训练是以跳深为代表的一些?击性跳跃练习,长期以来,众多专家、学者的研究都集中于下肢肌群。后来有克劳德尔等专家?用俯卧撑推起击掌作为手段,训练9周后发现实验组上肢爆发力显着提高。在实践中,一些专家提出了远高跳、转体跳、对掷(抛)实心球等各种超等长练习。由于练习方式的不同,其特点与产生的效果也不同,目前对这些动作还无权威性的归类。我国学者根据拉伸肌肉的作用力特徵,大致将这些练习归为?击式与拉簧式两种。

?击式是以跳深为典型代表的一类超等长练习,迫使肌肉拉长产生离心收缩的力是从高处落下时对人体产生的?击力。?击式超等长练习强度大,对发展神经肌肉系统的反应能力、肌肉的爆发力效果显着。按其动作结构可分:跳下后双脚向上纵跳、跳下后单足向上跳、跳下后双足向前蛙跳、跳下后单足向前蛙跳、跳上后转体跳。按跳下停留方式可分为反弹和无反弹二类。有反弹指从高处落下后迅速反弹跳起;无反弹指从高处跳下着地后不再作反弹跳起的练习。

拉簧式练习中,迫使肌肉拉长产生离心收缩的力是异侧肌群快速收缩产生的牵拉力或是克服身体、器械的重力。拉簧式超等长练习较?击式超等长练习的强度小,但牵拉幅度大,反弹效应强,有利于发展肌肉的弹性力量。如:抛实心球(向上抛或向前抛)。

在进行超等长练习中,跳深是一种典型超等长练习方法,且适合于格斗运动。所谓跳深练习,就是练习者站立在一定高度的箱子上,练习者从箱子上跳下后又迅速地向前纵跳,或是练习者从箱子上跳下后又迅速地跳上另一个箱子,两个箱子之间保持一定距离。这两种是比较常用的跳深练习。练习中,它使练习者的下肢肌肉先进行快速的离心收缩,紧接着爆发性地完成向心收缩,对提高练习者的支撑能力、快速力量,尤其是爆发力,有着其它练习方法无法相比的独特训练效果。维氏认为,在0.8-1.1米高度的箱子上跳深,训练效果最好,能满足一般练习者的训练需要。高度较低时,能使着地缓?与起跳的转换速度达到最大值;相反,力量训练的作用越大。低于0.8米的高度适合于初学者和青少年训练;超过1.1米或者以负重来增加跳深的难度,会增加着地缓?向快速蹬伸转换的时间,降低爆发性练习效果。前联邦德国的彼得茨?认为,最佳效果的跳深应由1米高度跳下并立即跳上另一个跳箱或沿地向前跳。而另一位运动专家赞侬认为,在助跑后跳远成绩在7.80-8.00米的男子练习跳远的专业运动员(一般练习者可能达不到这个成绩),最适宜的高度是0.85-0.95米,跳箱与练习者下跳落地的着陆点之间的间距为2.5米,紧接着沿地面向前跳远3.6-3.7米;成绩在6.5-6.6米的女子跳远运动员,最适宜的高度是0.6-0.7,跳箱与下落点间距为2.1米,随后沿地面跳远3.1-3.3米。

在进行跳深练习时,拳手应根据自己的训练水平及功夫特点安排训练,要求跳下后立即跳起、尽量高跳或远跳。选择跳得最高或最远的下落高度及距离进行练习,可有效地发展拳手的下肢爆发力。如?用较低高度,有利于发展弹跳速度;如?用较高高度,有利于发展最大力量。除进行上述跳深练习,还要多安排一些跳深加转体或侧跳等练习。以适应格斗运动的需要。

目前,有关跳深训练的有效组数、重复次数以及恢?规律研究较少。如无专业人士指导,拳手一般可?用每?2次,每次训练6-10次X6-10组,每组间歇2-3分?的休息时间。跳深练习对关节、肌肉、韧带的刺激较强,所以,在跳深训练前应有较好的一般力量训练基础,并根据拳手的实际力量基础来确定适合本人的合理跳深高度。

由于格斗运动对上肢爆发力也有较高的要求,故练习者可根据「跳深」及「超等长练习」的塬理方法来设计出可供发展上肢爆发力的训练方法。但拳手应练习中?用与专项技术相类似的动作形式来进行超等长性有肉收缩的训练。

(五)反应训练法:该方法主要是通过动力性练习的速度?击性负荷,刺激肌肉的本体感受器肌梭,强化牵张反射的效应,提高肌肉的反射性收缩力量。反应收缩形式是一种高强度活动的肌肉拉长收缩?期形式。就本质而言,反应训练法属于超等长训练,它能有效地增强肌肉爆发力。

该形式可通过各处中练习动作表现出来,一是以大强度跳跃为主的弹跳反应力,另一是以击打、鞭打、踢

踹为主的击打反应力。

如立定叁级跳和多级跳,连续的单脚跳和跨步跳、蛙跳、跳远、跳高、台阶跳、障碍跳等等。这些练习的负荷强度和密度的变化,可通过重复次数、沙衣、练习速度、标?物等因素来控制。如负重练习则一般负重量为体重的5%15%。可利用滑轮拉力器、橡皮筋、小哑铃、短棒等模仿击打、鞭打、投、踢踹等动作练习,每组次数一般为5-8次。还可?用大、小负荷对此交替练习,开始时?用克服大阻力的练习,随即突然减小阻力高速完成相同技术动作的练习。

值得注意的是,练习前要做好充分的?备活动,要确保动作的爆发性和正确性,应注意组间间歇,疲劳时应停止练习。

二、格斗功夫爆发力训练方的?用塬则及应注意的问题

(一)专项性塬则:从竞技运动训练学的角度来看,爆发力训练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提高格斗功夫练习者的专项力量,即直接为提高拳手的功夫水平服务。在发展爆发力的训练中必须遵循「专项性塬则」,即练习的动作幅度,动作方向、肌群的工人性质、爆发力的发挥速率,必须与完成专项技术动作(即格斗攻防动作)相符合。美国着名的力量训练专家约翰杰西在20世纪70年代就提出,运动员不应该在爆发力训练中过多地进行垂直面内的抗阻力练习。因为除去举重和赛跑外,几乎所有其它运动项目,尤其是格斗运动中更多地涉及到身体的旋转运动和额状面、矢状面的运动。这就要求我们跑跳投等动作结构尽可能与专项技术相一致,以发挥出最大的动作效率。

(二)负荷:爆发力训练时,既要发展主动肌的力量,又要注意发展其对抗肌群和协同肌的力量;?用的负荷不同,其效果也不同。要因人而异,合理安排负荷。训练时要集中注意力,做到「快速和瞬间的爆发生用力」。

(叁)根据实际调节训练:根据不同训练阶段的要求,递增爆发力构成的力量和速度两个成份,这样可避免爆发力的发展停滞不前。

(四)加强专项技术训练:加强格斗运动专项攻防技术动作训练,提高肌肉的控制能力和发力前的伸展放?能力。如果发力前有关肌群处于紧张状态,造成用力方向,用力角度不正确,导致了正确技术的用力工作距离缩短,而影响爆发力的充分发挥。

(五)爆发力训练中的间歇时间:爆发力的训练需要消耗相当高的「神经能量」,练习的组间恢?时间要相对较长(3-4分?),因为在提高爆发力的练习中,最佳的效果要依赖于中枢神经向运动单位发放高频率的?动。为了确保动作的爆发性用力特徵,应该避免疲劳。

(六)注意放?练习:练习间或练习后,做一些徒手伸展放?练习,可使肌肉保持快速收缩能力。主动肌收缩,对抗肌放?,动作协调配合,减小主动肌收缩的阻力,收缩速度增大。

(七)切合实际:拳手在进行爆发力练习时,应根据自身的力量基础,现有学习条件来确定,设计出适合自身的爆发力的训练方法。并随着训练经验的丰富,来不断完善训练计划,别忘了多学习有关于发展、提高爆发力的理论知识及训练方法,以此来充实自己,更好地为提高爆发力,进而提高自己的格斗功夫来服务。上述内容,主要是从运动训练学的角度出发,并结合格斗功夫中训练的实际情形,总结出的一些有关于格斗功夫练习者如何提升,练习、认识格斗运动中的爆发力。以此,让其认识到科学、有效的爆发力练习方法,从而远离那些看似神奇,实则收效甚微,甚至是白费人力、物人的练习方法。以科学的态度来打造一身超强的格斗爆发功力。

腹肌锻炼计划:腹部肌群健美训练方法研究


提示:本文讲述理论知识并提供腹肌锻炼计划。

论述了腹部肌群健美训练的基本动作,训练中次数和组数、动作选择、动作速度、间歇时间、安排训练顺序与时间等各要素的要求与关系,并提出了腹部肌群健美训练各阶段训练方法。

关健词:腹肌;仰卧起坐;练习动作;次数和组数;阶段训练方法

Abdomen myo- group healthy training method research

Abstract:This article elaborated the abdomen myo- group healthy training elementary action, in the training the number of times and the group number, the movement choice, the movement speed, the quiescent interval, the arrangement training order and the time and so on various essential factors request and the relations, and proposed the abdomen myo- group healthily trains various stages training method

Keywords:Abdomen muscle; Sit-ups; Practice movement; Number of times and group number; The stage trains Fang Pan

1腹部肌群练习动作

腹部肌群是健美训练中最难取得效果的部位之一,世界上许多优秀的健美教练员、运动员对腹肌的训练进行多种多样的探索与实践,提出了各种训练方法。腹肌训练最有效、最基本的方法是仰卧起坐、悬垂举腿等【1】。其中,仰卧起坐动作可变化成斜板仰卧起坐(斜板角度在15-45度之间)、半仰卧起坐、蛙式仰卧起坐、直背3/4起坐、小腿搁凳仰卧起坐、罗马椅后仰起坐、元宝收腹等;悬垂举腿动作可变化成悬垂屈膝收腹、悬垂腿平举、悬垂举膝、悬杠屈膝缩腿。腹部肌群练习动作如表1所示。

表1 腹部肌群训练动作总表

序 动 作 名 称主要发展肌群次数(次/组)

1 仰卧起坐(平板)腹直肌上部肌肉8-15

2 斜板仰卧起坐腹直肌上部肌肉8-15

4 蛙式仰卧起坐腹直肌8-10

5 元宝收腹腹直肌8-15

6 直背3/4起坐腹直肌上部肌肉8-10

7 罗马椅后仰起坐腹直肌15-20

8 小腿搁凳仰卧起坐腹直肌10-15

9 悬垂直腿上举腹直肌下部肌肉8-15

10 坐姿直腿上举腹直肌下部肌肉8-15

11 悬垂举腿腹直肌下部肌肉12-25

12 屈膝举腿腹直肌前部肌肉15-20

13 转体仰卧起坐腹外斜肌8-15

14 侧身直腿举腹外斜肌10-20

15 跪膝重锤侧收腹腹外斜肌8-15

16 体侧屈腹外斜肌、腹外侧肌群 +15

17 负重屈体左右转体腹外侧肌群、肋间肌8-15

18 负重转体腹外侧肌群+30

3 腹部肌群训练

腹部训练的目标是练出由胸廓底部到脐下整块的、结实而又排列完美线条的、清晰的腹肌。因此,训练重在刻画神奇的线条。腰腹部是存贮脂肪的部位之一,不同类型的腹部是存贮脂肪的多少与肌肉张力决定的【2】,如表2所示。

表2不同类型的腹壁矢状切面

类型主要特征

A肌肉张力良好的正常腹壁

B正常腹壁,肌肉张力良好但皮下脂肪过多,给人一种腹壁下垂的感觉

C无过多脂肪,但由于肌肉张力下降使腹壁下垂

D肌肉张力下降伴有过多脂肪使腹壁下垂

3.1重复次数和组数

通过有氧训练,使腹部力量有了一定基础后,便可以开始腹部力量练习。如何锻炼腹肌,人们没有取得一致意见,加拿大乔韦德(JOEWEIDER)、美国文斯吉龙达(VINCE GIRONDA)等著名专家指出,要使腹肌健美达到最佳状态,每组训练不应超过8-12次,多练只能浪费时间。罗伯特肯尼迪(ROBERT KENNEDY)认为:过多地练习腹肌,不但会使腹肌萎缩,而且会影响全身肌肉的发达。常用的腹肌练习方法是每次做4-5组,每组超过8-12次,并主张发达腹肌,千万不要做任何直接练腹肌的动作,因为在其它负重练习中,腰腹都得到足够的锻炼了【3】。其它专家如比尔坎迪桑斯、弗兰克赞恩(FRANK ZANE)认为高次数的训练效果更好,如著名健美运动员波特科尔(COLE PORTER)挑选2-4个最有效的练习,只做三组,每组30-50次,每一组部应达到完全力竭,腹肌训练从未超过15分钟。

本韦德(BENWEIDER)认为,这两种方法都很有效,至于说采取何种方法要因人而异。本韦德在《女子超级健美法》一书中,主张腹肌练习一般在15-30次;罗伯特肯尼迪和丹尼斯B韦斯在《男子科学健美训练法》一文中指出,腹肌中红肌纤维占多数,是典型的耐力性肌肉,因此,重复多次数,一般每组为15-25次较合适,组与组间歇时间应少于其它肌群,但如果要使腹肌增厚,发展力量和体积,则应采用多组数,少次数练习,一般为5-8组,每组8-20次。

3.2动作选择

腹肌训练选择何种动作,大多数人都认为,动作幅度充分的仰卧起坐和仰卧举腿练习是主要发达腹肌的动作。其实不然,虽然某些腰腹部位是包括在内,但这些练习不是纯粹的腰腹练习。腹肌的收缩是用来缩短骨盆底部至胸骨间的距离的,而在仰卧举腿或仰卧起坐练习中,只占很小的一部分。

归类为腹肌的多数练习动作,并没有提供腹部需要的大部分刺激,而实际上锻炼了臀部屈肌(该肌群位于大腿中部,贯穿骨盆肌区域,最后与下背部的脊柱肌肉相连)。只有双脚不踏在地上,而且在实际运动过程中动作从开始位置到完成之间的角度不超过30度的练习,才是标准的腹肌练习;同样,任何实际运动中超过30度规定的动作,将增加臀部屈肌的活动能量。

因此,选择腹肌的练习原则是:把动作幅度限制在仅仅缩短骨盆和胸骨距离的范围内的动作,运动过程中从起始到完成的角度不超过30度。这样尽可能地使腹部受到刺激,而不要把大腿、背部包括进去。在练习过程中,不要把背拱起,而是胸部应稍内含,以便把张力集中于腹部。上体伸得越直,臀部参与用力越多,越减少腹肌受力。练腹肌时,应在整个一组中保持腹肌持续紧张,不论是在动作的开头还是末尾,都不要让它们松弛。

在编订腹肌的训练计划时,一般围绕在蛙式、仰卧起坐,抬腿仰卧起坐以及其他各种形式的练习。表19-3是国外专家介绍的腹肌训练动作。另外,选择动作要兼顾体型特点。为塑造V形体型,腰腹两侧的肌肉不能过分地发达,因此,训练中不主张选择体侧弯屈之类练习。

3.3动作速度

很多健美运动员认为,由于腹肌属于慢收缩肌群,因此,做这个部位的练习时,重复的次数都必须缓慢进行,腹肌练习重复的次数完成速度与快慢缩肌理论毫无关系。美国健美教练罗伯特肯尼迪和邓尼斯韦思认为,腹肌练习动作应缓慢进行,但还有其他学者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运动节奏。所以我们建议腹肌训练中要集中注意力,同时减少比重复速度更多的休息时间。

3.4间歇时间

腹肌训练的组与组之间的休息时间,应少于其它肌群训练的休息时间,一般休息十几秒便可重复下一组。组间的高呼吸,使吸入体内的氧气增加,对提高循环系统功能有益,并可促进脂肪分解。

3.5安排训练顺序与时间

腹肌训练一定要在腹空时进行,因此腹肌训练一般安排在训练课最后部分。在编订腹肌训练计划时,一定要先练下部,然后练中部,最后练上部。奥林匹克亚先生获得者兰瑞可各特说,如果用力练下部腹肌,上部腹肌也自然会得到训练效果,然而并不是说不要练习上部腹肌,实际上,不强烈地触动腹肌上部,很难练到腹肌下部。

3.6重量

腹肌训练时使用的重量越大,动作不正规的可能性就越大,而且还会使腰部变厚。那种认为增加重量可燃烧更多脂肪的观点是错误的。所以建议用紧张和控制来代替负重,用意念而不是外在的负重练习去绷紧和刺激腹肌。

腹肌训练大多数动作是对抗自身体重的练习,是否负重,要区别对待。如果要强化腹肌,使腹肌突起、线条清断起来,负重练习是必要的。负重训练时负重方法,如表3所示。

表3 负重训练时负重方法

训练项目组数次数负重方法

仰卧起坐 3-4 12-15手持2.5-10kg杠铃片,置于胸前,或双手抱杠铃片置于头后仰卧转体起性8-12双手抱杠铃片置于头上方

V字两头起 5-7 12-15用橡皮带在跺处绑重物,以强化下腹肌

悬垂举膝 4-8 8-12两腿膝盖夹住实心球

3.7消除腹部脂肪

雕塑腹肌的关键在于降低体脂,如果体脂不降到9%以下,如果腹部被一层厚厚的脂肪覆盖,腹部整齐而线条分明的腹肌是不会显现的【4】,因此,消除腹部脂肪是腹部训练的基础。

有人认为:如果腹部的脂肪适中或者较厚,那么,每天做腹肌练习就能使腹部脂肪消耗分解,显然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局部训练消耗腰腹局部脂肪,同时也消耗的脂肪仍然是全身的,有氧训练是最有效的消耗脂肪的最佳途径。

3.8合理饮食

要使腹肌轮廓清楚,线条分明,除通过训练消耗更多的热量外(包括有氧训练),还可适当调整或控制饮食,其捷径是两种方法双管齐上,再加上高质量的腹肌训练。在最重要的直腹线条练习阶段,可在食物中添加一些抗脂化肝药物(作用是分解脂肪),如胆碱蛋氨酸,肌醇、脂酶、红花油、卵磷甘脂、甜菜碱和各种动物脂肪,如果不严格遵守正确的低脂肪饮食原则,任何腹肌练习都是徒劳的。你可能拥有世界上最壮观的腹肌,但如果它们被脂肪覆盖着,就没有人能知道。没有食物,肌肉不会增长,但过多的食物将增加脂肪。如果努力并持续练了一年多的腹肌却仍看不到它们,就应该重新检讨自己的饮食。

漂亮的腹肌取决于三个要素:合理的饮食、有氧训练和经常的腹肌训练。把三者和谐地组合起来,才能拥有梦寐以求的腹肌。

4 各阶段腹部肌群训练方法

一般认为,初级到6个月为初级训练,612个月为中级阶段,1年以上为高级阶段。但也有不同的划分方法,如3-12个月为初级阶段,1-2年为中级阶段,2-3年以上为高级阶段。

初级阶段的主要任务:(1)学习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利用轻器械,学习并掌握各身体部分肌肉正确的锻炼方法,纠正错误动作;(2)增强肌肉力量和发展肌肉耐力,使之逐渐适应大强度训练;(3)使肌肉初步形成轮廓。

中级阶段的主要目的是增强肌肉体积,并不断提高力量素质为进入高级阶段进行很必需的力量贮备。为实现目标,通常训练中安排的是一般练习与专门练习相结合。

运动员经过2年以上系统的训练,便进入高级阶段。高级阶段的主要目的是增长肌肉体积和刻画肌肉线条。各阶段腹部肌群训练方法如表4所示。

表4各阶段腹部肌群训练方法

阶段安排训练原则训练课实例

(训练水平)周练次动作组数(动作组数次数)

初级阶段21-22-31悬垂屈膝上举2-310-15

1-6个月2坐姿直腿上举320-30

3站立转体230-40

中级阶段3-42-42-31悬垂屈膝上举-320-15

12-6个月2坐姿直腿上举320-30

3斜板仰卧超坐220-30

4站立转体430-40

高级阶段隔天训练2-44-51斜板仰卧超坐420-30

12个月以上2坐姿直腿上举420-30

3悬垂屈膝上举-420-30

4站立转体220-30

临赛阶段每天训练4-54-51悬垂直腿上举515-20

2小腿搁凳仰卧起坐520-30

3体侧屈530-40

4悬垂屈膝上举-520-30

5跪膝重锤收腹下拉515-20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